“大爷,您家的富硒小米今年收成咋样?”“天生桥瀑布断流后,咱村游客少了多少?”近日,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“施”和远方・青春纪行乡村振兴实践团的10名师生,带着笔记本和测量仪走进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施家沟村,开启了为期7天的乡村振兴调研。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,用脚步丈量古村落的肌理,用专业视角解码发展困境,最终形成一份融合乡土实际与创新思路的调研报告。
太行驿站的“家底”与困境
清晨的阳光穿过汤林隧道,照亮施家沟村的石砌老屋。这个被称为“太行驿站”的古村落,藏着不少“宝贝”。实践团成员在施家沟村原小学校长赵安京的带领下,首先探访了省级文保单位“李家大院”,青石板路上的车辙印里,还能窥见明清时期作为交通要道的繁华。“这是咱村的根,就是现在知道的人少。”赵安京抚摸着斑驳的木门说。
展开剩余78%调研中,团队梳理出施家沟村的“三维资源”:农业上,土壤富含硒元素,红薯粉条、小米等都是天然富硒产品,但因山地小块种植产量低、人工采收成本高,加上“靠天吃饭”的种植模式导致亩产不稳定,售价通常比普通农产品高2-3倍,又因缺乏品牌包装和稳定销售渠道,始终难以打开市场;文旅方面,除了明清古村落,还有五十团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遗迹,以及曾登上《中国国家地理》的“天生桥”瀑布,可惜今年干旱导致瀑布断流,游客量减少七成;产业上,光伏发电年入15万元、两家醋坊用富硒水土酿出特色果醋,但农产品无商标、林果基地两周成熟期“产销衔接紧”等问题突出。
“最让我们揪心的是空心化。”实践团队长郭齐翻着调研笔记,“户籍866人,常住仅100余人,且80%是60岁以上老人。我们走访的20户人家,有18户的年轻人都在鹤壁市区打工。”不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派驻的第一书记周青也提到,闲置的农房倒是为发展民宿、工坊提供了空间。
在村西头的天生桥景点,实践团看到干涸的河床里,几块奇石仍保持着瀑布冲刷的形态。“往年这时候,游客能站在亲水步道上看瀑布,今年连卖水的小摊都没了。”村民赵大娘的话,道出了自然景观依赖气候的无奈。而在建的公共卫生间因资金问题停摆,更让团队意识到:基础设施短板正困住这个古村落的脚步。
调研日志里的“破题”思考
“不能只看问题,得找到能落地的办法。”实践团指导老师王峥在调研会上强调。团队把白天走访的见闻分类整理,晚上围坐讨论,笔记本上渐渐浮现出清晰的思路。
针对富硒农产品“好货难卖”的问题,成员们想起鹤壁集镇驻村书记直播间的案例。“咱可以帮村民注册‘太行硒谷’商标,设计简约包装,再把直播间架到小米地、粉条坊。”成员李金忠提议,他们还计划联系校内电商专业同学,教村民用私域社群维护客户,主打“富硒健康”礼品市场。这个想法得到村支书的认可:“要是能让年轻人帮着卖,咱这小米肯定能走出大山。”
文旅振兴的思路可以借鉴贵州发展很成功的“百坊龙井”的经验。团队发现,施家沟村的明清古宅修缮后尚未利用,可参考龙井村“一坊一特色”模式,将闲置房屋改造成“硒产品工坊”(现场制作红薯粉条)、“红色记忆馆”(展示五十团抗战故事)。“天生桥旱季没游客,那就把游客引到室内业态,比如在李家大院搞非遗体验,让老手艺人生动演示石砌工艺。”成员张格的建议,让大家眼前一亮。
针对基础设施和业态短板,团队提出“轻资产启动”方案:先利用现有条件搞“周末微体验”,比如组织“太行驿站寻古”徒步路线,搭配农户家中的富硒农家饭;对接鹤壁市区学校,开发“红色研学+农耕体验”半日游,用预付款缓解资金压力。“就像龙井村从葡萄采摘小活动起步,咱也从小处试错,慢慢积累人气。”胡渊博补充道。
校地共绘的“振兴蓝图”
7月12日,实践团与施家沟村委会召开座谈会,将调研成果浓缩为“三维振兴方案”:
农业赋能方面,推动“商标注册+直播助农+订单农业”。团队已协助村里整理富硒检测报告,联系电商平台申请入驻资质;计划国庆前组织“大学生助农直播周”。用校园流量带动首单销售;同步对接鹤壁市区超市,以“富硒认证”争取专柜位置。
文旅激活方面,设计“古村+红色+生态”融合路线。近期先开放3处修缮完成的古宅作为临时展馆,展示村民老物件和红色故事;利用檀山脑登山步道开发“四季主题活动”,春季摘樱桃、秋季晒硒粮,弱化对天生桥的依赖;远期引入“校地共建”模式,由郑州航院设计专业师生开发李家大院文创衍生品。
长效机制方面,建立“实践基地+人才驿站”。村里已同意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大学生实践站,未来可接待高校团队开展调研、设计等活动;团队还整理出《施家沟村资源手册》,附上联系方式和合作方向,方便后续对接资源。
“这些娃带来的不只是方案,更是信心。”施家沟村村委会主任看着方案里的细节,比如建议把醋坊的酿造过程拍成短视频,连连点头。实践团成员李一涵则在调研日志末尾写道:“施家沟的‘诗和远方’,藏在富硒的土地里,在古宅的砖瓦间,更在村民期待的眼神中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搭起桥梁,让更多人看见这里。”
目前,施家沟村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定向帮扶村,实践团已与施家沟村签订长期合作意向,计划后续组织更多专业师生跟进方案落地。正如团队在报告中所说:“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不是走马观花的一次性调研,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‘接力赛’。我们先跑出第一棒,期待更多人接棒前行。”(通讯员王峥 倪大钊 李金忠 曹天翔 供图 王钰博 郭齐)
编辑:魏乾坤
审核:乔伟辉
河南股票配资网站.炒股配资平台网址.股票配资怎么赚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